国家艺术基金

第五讲 《时代质感——以四川美院连环画创作为例》 主讲人:刘智勇副教授

作者:王大卫 编辑:芦超 发布时间:2019-05-27阅读:

 5月24日,《华人华侨爱国故事青年绘本创作人才培养》项目邀请著名绘本创作专家、四川美术学院刘智勇副教授为学员们讲授了题为的《时代质感——以四川美院连环画创作为例》的绘本创作材料表现及方法研究课程。

 刘教授从现实主义绘画形式的艺术视角,以四川美院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连环画创作为研究对象,为学员们分析与讲解了主题性连环画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特征。

 一、现实关切:关注现实,把握历史与时代发发展潮流,强调人文关怀,立足时代与本土的文化语境,表现时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在四川美院的创作谱系中,现实主义有深厚的积淀与完整的发展脉络。川美连环画创作中既有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作品,也有对西南的地缘特点与生存经验的表现,特别是有部分艺术家,从微观、日常、碎片化的角度切入,呈现了现实丰富且多样的机理。当然,现实主义的背后也蕴涵不同的艺术诉求——有的基于国家叙事,弘扬主旋律;有的强调新历史主义的视野,挖掘作品的历史与精神深度;有的注意个人化的视角,表现浓郁的人文情怀。尽管各有侧重,但作品的内核仍然是呈现时代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品格。

 二、社会关注点:同一事物,多种角度解读,忽略人性的自然反应,强调人的大无畏精神,符合70年代的主流价值观。刘教授以“女生穿越密林”的绘本作品为例,分析作品的创作构思:以“女生穿越密林” 为故事的主线,展示原始森林的迷人风采。1972年,一个地方热点新闻讲的是西双版纳军垦农场几个知青送种子穿过密林,其中一个女知青迷路,一星期才被找到。作品以“女生穿越密林” 为故事的主线,将“想象具体化”展示原始森林的迷人风采,将“细节的真实”与“美学的夸张”融为一个视觉化了的“西双版纳”。

 三、图像叙事:以绘画的审美视角,研究图词同构的图像叙事,衍生出了连环画、插画、漫画、绘本艺术形式的图文读物。 绘画性、叙事性、阅读性是图文读物的三大主要表现特征。 图与词同构,注重以“绘”为本的表现形态。本,既叙事的文字文本,故事载体的形态籍本,更是绘画形式语言的审美本体。在绘画视觉形象语言表达连续时空的范式中,“绘”带来的图文重构,融合互补的表现形式,充斥着无限的艺术感染和审美愉悦。图像已不是文字的附庸,文字也不再是图像的阐释。图像叙事籍本的艺术形态特征,吸引我们去阅读感受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直观而有趣的阅读方式。

 四、语言之思:任何艺术风格、流派、思潮、形态,均建在艺术语言之上。语言即是工具,也可以发展成为一套系统。川美师生对语言的驾驭,以及在方法论的意识上都十分多元,有的强调语言自身的内在轨迹,有的主张回归传统;有的致力于当代性的转换;有的则利用新媒介、新技术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语言的“再编码”及其对本土艺术史上下关系的强调已成为师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刘智勇副教授主讲

 刘教授还结合自身数十年教学经验,为学员们讲解了川美绘本专业方向工作室主干课程《图像与文本创作》的教学大纲设置与教学经验。关于教学目的,即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图像叙事的基本原理和图词同构关系,理解叙事性图像创作的构建形态,掌握图像绘制与文字编写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文字与图像的图文重构、融合互补形态特质的审美意识,图像已不再是文字的附庸,文字也不再是图像的阐释。培养学生具备故事编写与形态表达的基本素质。深化绘画运用公共艺术的认知。

 关于知识目标:1.形式演变与风格流派;2. 审美诉求与法规民俗;3.受众心理与社会发展。4. 规律原理与创意原则;5.构成要素与表现形式。能力目标:1.熟悉流程规范与技术要求;2. 掌握手段方法与创新技能。素质目标:1.增强图文重构、融合互补的图像叙事特质形式审美意识;2.建立图像不是文字的附庸,文字不再是图像阐释的新思维。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形式演变与风格流派;规律原理与创意原则;秩序设置与景别构成;类别特征与技术流程;连续时空与表现技能。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创作实践辅导相结合,穿插临摹范画,读者调查和主题分组研讨,采取重方法、重思路、重过程的启发教学。整合“赏析、归纳、启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在创作实践辅导中,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图像与文本融合互补风格形式,强化和提升学生在图像与文本创作方法工具上的熟练运用和多样化表达。

     最后,刘教授还一一分析点评了学员们的作品,提出了修改的具体意见。学员们也将自身创作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坦诚地与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在老师的耐心辅导下,许多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得大家受益匪浅。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