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采风写生活动圆满完成

作者:文字:王交来、郭振文 图片:王冬松 编辑:黄毅超 资料来源:澳宝东宝——来看澳东 发布时间:2025-04-09阅读:


4月3日,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共建写生基地及签约授牌仪式在涵江区白沙镇举行,华侨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泉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尔义,白沙镇党委书记郑建烘,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冬松,白沙镇副镇长郑军,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导林自栋,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工会主席郭振文,华侨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叶扬秋、赖津丽等出席。



仪式伊始,郑建烘热情欢迎艺术家们的到来,并结合“全市一张图”平台介绍了白沙镇的历史人文、文化底蕴、生态资源等有关情况。郑建烘表示:写生基地是校地合作契机,希望双方抓住机遇,共同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和当地乡村振兴助力。王尔义介绍了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办学历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基本情况,并对共建写生基地和采风写生活动表示期待:写生基地既是为艺术学子构建的创作摇篮,更是以美为媒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熔炉。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冬松和白沙镇副镇长郑军共同签署了共建写生基地协议。签约后,郑建烘还陪同王尔义一行参观了位于涵江区白沙镇广山村的郑樵故居遗址,为期四天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华侨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走走画画”采风写生活动持续开展,14位艺术家开启了在澳东村和东泉村的写生采风之旅。










艺术家们践行“新时代大采风大创作”理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美术作品。他们以澳东村和东泉村红色文化、古桥古厝、自然风光、生态景观为创作核心,通过艺术作品展现乡村振兴成果,弘扬革命精神与乡土文化。207团旧址、古驿站、古厝群、列宁小学旧址、入山随宿、沿溪栈道等都成为艺术家们写生的胜地;澳柄桥、古榕树、文化长廊、远山近水都写入画作中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天的时间,艺术家们在古桥古厝中捕捉乡愁剪影,用画笔颜彩记录乡村蝶变,在澳东村207团旧址里追忆烽火岁月,于东泉村列宁小学旧址中对话历史回响。澳柄古桥与苍劲榕树定格成为水墨丹青,古驿道与沿溪栈道化作斑斓油彩,50余幅现场写生作品,将红色血脉、农旅元素与生态肌理熔铸成时代画卷。





7EFFF



38CD2




3C9B5



95D5F


据悉,后续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还将选派师生墙绘团队、设计团队、写生团队、绘本团队等来到澳东、澳柄、东泉三村,助力村容村貌美化、红色绘本出版、乡村IP打造、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包装设计、微景观打卡点布置等工作,真正做到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强村富民。





初审:王交来

复审:郭振文

终身:王冬松